在2025年设计上海展会上,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孟凡浩以“健康人群”为主题,分享了他对城市空间、乡村改造及未来居住模式的深度思考。从疫情后的居住反思到零碳社区的实践,从文化赋形到社群重构,孟凡浩用五个案例勾勒出一个关于“人、建筑与自然”的未来图景。
在2025年设计上海展会现场,我们亦与设计师孟凡浩展开了一场关于理想人居的深度对话。这位在建筑设计领域深耕多年的创作者,以“文化赋形,空间赋能”为核心理念,为我们揭示了未来住宅发展的全新可能。
孟凡浩 ( line+studio提供 )
PChouse:在城市化进程与高密度居住背景下,您如何理解当代人对“理想居所”的需求变化?
孟凡浩:“理想居所”并非固定不变的概念。尤其疫情后,人们开始反思居住空间的本质。从人类居住发展史来看,早期人类居住在洞穴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古代人类建造了低矮建筑,形成低层高密度的居住形式。后来,人口增加和工业化技术提高,促使居住环境向垂直方向发展。在风格上,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仪式感的家居空间,到工业化后更放松的居住环境,人们对居所的需求不断演变。到如今我们的家居空间,材料技术的革命使家居空间更加通透,拥有非常好的采光和视线,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的亲近,希望居所能够打开门窗,实现室内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而非封闭在一个个“火柴盒”里面。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空间通透性的追求,反映了当代人对理想居所的共识性需求。
飞茑集·松阳陈家铺 ©line+studio
PChouse:在设计中,您兼顾平衡美学、功能与成本控制?如何平衡工业化建造与个性化体验的关系?
孟凡浩:我觉得目前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现在已经走向世界了。中国在生产方面的优势,使得我们能够在保证品质底线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建造,从而提高性价比,这是我们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同样在建筑建造上,我们的供应链和大量的工厂厂家给予设计非常多的支撑。
例如,通过与供应链体系和厂家合作研发,在工厂中对诸如气凝胶涂料等材料进行研究,使其能够模拟天然石材和木纹机理,远看几乎与天然材料一模一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细节上的品质。这种工艺上的更新和迭代,如同中国的华为产品在欧美市场以较低价格和较高品质获得认可一样,体现了中国建造在平衡美学、功能与成本方面的独特优势。
科大讯飞全球总部©line+studio
PChouse:您提出的“文化赋形,空间赋能”理念,这一理念如何在住宅与民宿项目中体现并落地?
孟凡浩:如今我们经常住酒店,酒店和度假村不再仅仅是居住、睡觉和吃饭的地方,而是成为了目的地本身。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建筑学语言去回忆和挖掘、复兴在地文化,形成它自身的一种文化洗礼和体验,让建筑看起来是从那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可以随意放置在任何地方的标准化产物。
在具体实践中,这一理念强调建筑的社会性和对当地经济的帮助。比如在建造一个房子,建筑师不仅解决的是刚需的功能性问题,满足其使用,同时也帮助其解决了产业和未来运营问题,从而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我觉得我们建筑师是需要去研究这个事儿,怎么去真正帮助到一些乡村,不仅仅是完成物理空间的构建,还能挖掘其潜能,为当地带来价值的溢出,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line+studio
PChouse:您如何看待“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尤其在住宅项目的设计中,它们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孟凡浩:我们现在都在探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我现在正在改造一个乡村废弃小学为例,将其改造成乡村未来社区的社区客厅。通过改造再利用而非拆掉重建,这其实也是一个是减碳、低碳思维。这种改造利用现有建筑的框架结构,避免了拆除重建带来的碳排放,展示了存量再利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价值。
同时,我在上海也在进行一个零碳社区项目,这是一个顶级豪宅社区,其对门窗、维护结构的热能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豪宅耗能非常大,需要通过设备等主动措施来实现低能耗。相比之下,乡村社区客厅的改造更多是被动式的节能方式,这种则是主动式节能。两种方式虽有差异,但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白沙港村托老所 ©line+studio
PChouse:您在这一次设计上海的论坛上,主要分享了哪些内容?
孟凡浩:我主要为这次分享准备了五个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
第一个是关于人类的第一居所,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这是最基本的需求。第二个案例聚焦于度假需求,探讨了人们外出旅游时的居住体验。第三个案例涉及精神需求,如看展览等活动,展示了精神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第四个案例是总部园区,作为人们工作的地方,它也是一种复合场景。最后一个案例是关于养老的,以舟山港托老所为例,讲述了如何将废弃的小学改造成养老院,强调养老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案例涵盖了人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设计如何满足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成都麓湖黑石岛别墅 ©line+studio
PChouse:展望十年后的理想住宅,您认为最核心的变化将发生在哪些维度?技术如何改变居住环境?
孟凡浩:我个人认为物理空间固然重要,但未来人们更加关注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社群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良好的社交交往过程才能更好吸引人们去居住。因此,我认为未来好房子将成为标配,而‘好社区’才是差异化的关键。
大多数人的需求基本围绕工作、生活、玩乐、精神养生、养老等方面,人性需求以体验为中心,在未来,理想的住宅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满足人性需求和社交属性的社区。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line+studio
本文图片来源 line+studio 已获得设计师授权
相关知识
孟凡浩:建筑的本质,是回应人与自然的永恒关系
门窗与建筑到底是啥关系??
第二届ASKO非凡设计大奖颁奖典礼闪耀谢幕丨自然与设计同行,见证非凡时刻
挖掘非凡设计创想,第三届ASKO非凡设计大奖大师思享会西安站
质美中国|何永明:设计与生活是唇齿之间的关系
网易专访关永康:建立精装住宅行业标准体系 回归个体本源刚需
天洋墙布设计,源于自然的本能与力量
建筑的诗意与自然——安藤忠雄
「碳路者」顾问说|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授韩文强:可持续建筑,建立的是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质美中国丨从“京”再出发,恒洁与设计师共寻品质人居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