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科勒中国发起以来,“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始终致力于为中国设计师构筑成长平台,激发行业创新力量。2025年度赛事正式开启,以“敢创设计——为生活创造渴望”为核心主题,现已公开征集作品。诚邀您以前瞻的设计语言,一同探索居住空间的无穷潜力。
今天,我们与本次大赛的四位评委展开深度对话:PAL Design Group设计董事何宗宪、WJID维几设计总设计师黄全、科勒设计工作室中国区总监陈精华、广州设计周CEO贺文广。在这场跨越地域与代际的交流中,他们围绕“敢创”这一核心理念,探讨设计如何为生活创造渴望,观点掷地有声,一睹为快。
Q&A深度对话 · 前瞻视野
PART 1 设计篇
About Design
设计师如何成为“生活渴望的塑造者”,为用户提供切实的生活解决方案?
Q1 在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设计师如何避免沦为设计手法和风格的搬运工,而是成为“生活渴望的塑造者”?
何宗宪:在技巧层面,大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接下来,更需在生活层面深入思考——如何让生活更幸福。设计师需具备体悟生活的能力,要多思考:采用这种风格所营造的环境,能让客户真正收获什么?
其次,设计需关注项目交付后,用户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反馈,远比完成拍摄更为重要。设计师各有其价值观,但需保持对生活的内在渴望,这种渴望终将自然呈现于设计之中。
何宗宪作品:华联城市商务中心
Q2当前住宅设计中亟待解决的痛点是什么?设计师该如何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何宗宪:我曾服务过一位金融行业客户,他工作压力极大,亟需一个能舒缓压力的生活环境。当我深入理解他的生活状态后,便明白他真正需要的并非"简约"风格本身,而是一种能让他彻底放松的状态。这让我确定要为他打造的家,应是兼具时尚感与"慢活"内核的生活场域。
然而当前行业存在普遍痛点:当某种美学潮流突然兴起,从业者便急于跟风,大量设计作品表面相似却缺乏灵性。设计只是复制了"形"的表象,却未真正触及用户内心的深层渴望。
因此设计师更需先松弛下来,只需捕捉到那种"这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的感觉,再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通过不断沉淀,你会逐渐抓住这种感觉的精髓,最终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何宗宪作品: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岩温泉度假酒店
Q3当下设计强调要“装下业主的生活”。对住宅空间的功能布局、元素搭配及整体氛围营造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黄全:当下住宅空间从“风格导向”到“生活导向”的转变。去风格化并非意味着设计变得随意,而是更强调空间如何真正服务于居住者的日常需求、情感体验和长期生活方式。
挑战:从“标准化”到“多元化”的转型压力
过去住宅设计往往依赖标准化模板(如“客厅-餐厅-卧室”固定分区),而如今需要根据居住者的独特习惯重新定义空间。设计上需要摆脱“套模板”思维,转而用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标准化设计常通过套路化手段快速建立调性,而多元化需求则要求设计师为每个家庭量身定制生活的氛围。设计不再依赖某种固定风格作为安全牌,而是以更加融合性的思维去表达多元化的空间。
机遇:从“设计房子”到“设计生活”的变化
“去客厅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创新不仅提升实用性,还能让空间去适应家庭成员成长动态的变化。去风格化趋势将设计从“视觉层面”拉回“生活本质”。它要求设计师既是敏锐的观察者,又是创新的解决问题者。
黄全自宅
Q4优秀的住宅设计项目必须回应哪些核心的时代命题或社会需求?怎样的“风格”才能准确描述当下设计行业的“特质”?
黄全:当代住宅设计需要面对三个重要的时代诉求:适应性、多样性、情感共鸣。在适应性方面,空间必须应对生活方式快速迭代的挑战,通过可变的场景、智能控制及生长型收纳体系,为不同生命阶段预留演变可能。
多样性则体现在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通过可定制模组、差异化功能分区和文化融合的材质语言,让同一空间承载截然不同的生活剧本。
对于情感共鸣,住宅应成为承载记忆与情绪的容器,借助材质叙事、自然元素的融入等方式,来建立人与空间的深层连接。
当下设计行业的“风格特质”:去标签化的“融合态”。其本质是建立一种响应多元化现代生活的空间原型,不再追求视觉标签,而是在人与空间产生连接的过程中自然沉淀和形成的,如同树木生长般由环境与需求共同塑造,最终呈现的是能与人共同成长、反映时代精神的居住空间。
黄全作品:杭州咏湖云庐
Q5今年是科勒中国市场30周年,坚守的敢创理念和其深耕的人性化设计,是否给住宅空间设计带来更多灵感?
何宗宪:我们一直使用科勒的产品。这些年来,科勒在产品材质和设计理念上,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我个人很欣赏国外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那种更加奔放、自由的感觉,我也一直在从中汲取灵感。不同文化可以带来另一种借鉴,生活本该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科勒这些年来产品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特点。它启发了设计师,让我们看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天马行空地“做梦”。这让我对未来更有期待,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设计中,也能拥有如此跳跃、不拘一格的状态。
何宗宪作品:成都海泉灣美憬閣索菲特酒店
黄全:随着居住需求的不断演变,设计正在改变着人与空间的关系。科勒在中国市场深耕30年所坚持的「敢创」理念,与我们"为不同变化而设计"的理念也有着契合之处。作为行业先行者,科勒将东方生活智慧与西方创新技术相融合,这种跨文化的设计思维也为住宅空间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从智能科技到适老设计,从节水环保到艺术表达,科勒不断拓展设计维度,为住宅空间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期待未来能继续与科勒同行,共同探索人居空间的更多可能性。
PART 2 行业篇
About Design Industry
对行业来说,“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Q1设计赛事运营是广州设计周的一大亮点,您认为“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应承载起怎样的使命和价值?
贺文广:住宅已远非简单的容器,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核心期待。因此,“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的使命与价值,核心在于引领行业穿透风格表象,回归设计本源。它应鼓励设计师超越视觉标签,深入挖掘风格背后的文化根脉、地域特性与真实的生活方式,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回应时代需求,塑造真正具有当代精神与中国气质的居住美学。
Q2广州设计周很多奖项实现了设计师、品牌、行业、媒体等多方共赢的局面,您怎么看待奖项运营中品牌和设计师的关系?
贺文广:奖项的本质是“价值枢纽”,而品牌与设计师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赞助与被赞助,我觉得品牌是设计师的“技术底座”和“资源引擎”,设计师则是品牌的“美学翻译”与“用户洞察官”。品牌与设计师通过奖项实现资源的跨维度流动,推动设计价值向产业端渗透。
Q3科勒深耕中国市场30周年,坚守的「敢创」理念与其深耕的人性化设计,为住宅空间设计师、设计行业带来哪些推动性作用?
贺文广:科勒深耕中国三十年,其「敢创」精神与「人性化设计」理念,实为中国住宅设计进化的隐形引擎。它以技术创新为设计师破壁——从智能水流系统到包容性产品细节,让设计挣脱功能桎梏,转向对空间情绪与生活场景的深度雕琢;更借艺术跨界与东方美学转译,将卫浴升华为承载文化的空间雕塑,赋予住宅设计师与建筑、艺术平等对话的权威。科勒的实践印证:真正的变革,始于技术破界的勇气,终于人文温度的深耕。未来,我们愿与这位行业“造风者”继续同行,在健康、低碳等时代命题下,共同定义人居设计的未来范式。
PART 3 奖项篇
About Award
科勒一直坚守的「敢创」理念,给设计创作带来哪些灵感?
Q1本届主题强调“为生活创造渴望”,您认为设计中“渴望”的核心应如何体现?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激发用户对生活的深层向往?
何宗宪:创作本身所打造的不只是一个空间设计,更是一种生活环境。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真正为业主带来了幸福感。设计师可能藏了一些小心思——他如何为这个家创造更多互动的可能,甚至是在细节处埋下巧思。这些都让人感受到,设计所想传递的,正是一种指向幸福的体验。
何宗宪作品:Club Med地中海邻境·黑龙滩度假村
陈精华:科勒通过市场调研显示,不同领域、行业及背景的消费者对中国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当产品能与消费者的文化认同、生活方式或价值观产生共鸣时,更易触发购买行为。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与决策往往源于其在情感、情绪或文化层面的深层连接。近期推出的产品中,我们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正是希望通过文化认同激发更深层次的共鸣。
Q2在评审作品时候是否更侧重“生活渴望”的情感共鸣,还是形式创新?
何宗宪:首先,功能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其次,我会关注设计是否在生活创新层面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这里的创新,并非指造型上的新奇,而在于是否准确回应了现代生活的真实需求。我非常期待看到年轻设计师能带来更多这样的新意。
何宗宪作品:Singapore Bracket House
贺文广:真正杰出的设计,是形式创新与情感共鸣的共生体。“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它要求设计师用空间讲述“人”的故事。
黄全:需要找到情感共鸣与形式上的创新之间的平衡。好的设计应当超越视觉表象,通过多元的场景、功能逻辑与人文关怀的融合,直达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深层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设计师如何将先锋的设计手法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表达,使创新成为承载情感的容器,而非目的本身。
Q2大赛对参赛设计师的意义何在?如何看待“敢创”精神在年轻设计师中的传承与创新?
黄全:“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为参赛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兼具权威性与前瞻性的国际舞台,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专业评审体系认可设计价值,同时也推动了住宅设计从功能满足提升至生活美学的塑造。
“敢创”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的呈现已突破单纯的形式,更多地体现为技术手法与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以更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用跨学科思维重构空间的逻辑,从多层面重新定义住宅的可能性。
PART 4 品牌篇
About Brand
未来,科勒中国将在中国住宅领域进行哪些新的探索?
Q1深耕中国30年,科勒从哪些维度重塑了中国人居生活?
陈精华:深耕中国三十年,科勒对本土市场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当年一个国际品牌的导入者,成功转型成现在深耕本土生活方式的创新引领者。在国内超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中,家庭结构常为两代甚至三代同堂,生活方式与需求与西方显着不同。我们也从提倡悦己的独处放松,演化至对多代同堂生活方式的关怀。
例如:夜间如厕时很多人不敢冲水,担心吵醒家人。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冲水技术以及静音体验的开发,并在冲洗模式上针对家里的老人、女性、孩子做出细致的差异化。强调卫浴产品的设计应符合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满足个别成员的情感价值。
Q2科勒未来在住宅设计领域有哪些新的探索方向?例如智能技术或可持续理念等。
陈精华:科勒早在近十年前就已开始对智能化的探索,涵盖了智能家居、数字健康、AI以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上我们是市场上唯一涵盖卫浴全品类的高端品牌,因此我们内部对于未来的探索方向趋于构建一个高度整合的人居卫浴生态系统。除此之外,科勒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在2035年实现零碳排放。并且已在多个产品开发环节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使用可回收生利用的材料等。例如最新上市的龙头把手就是用了环保再生材料,另外在美国,我们也通过对工厂陶瓷废料进行回收再造,制成优雅的瓷砖产品。
Q3科勒如何看待当前住宅设计中对“人性化”的核心诉求?
陈精华:科勒的设计理念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家庭中不同成员的需求,力求让每一件产品都能满足全家人的使用。当今住宅设计趋势也不断强调着『家』是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和能量修复的避风港(Sanctuary)。我们对于用户的关怀,早已超越设计学中“人体工程学”上的适配,进入了对情感化、场景化和个性化的深层次探索。
Q4在科勒开启下一个30年的节点,您对品牌在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上有何期待?
陈精华:科勒中国的三十年,如前面所提从一个“品牌导入者”进化为一个“创新引领者”。面对下一个三十年,我们希望能持续不断引领着中国未来人居生活的创新理念,实现更深层次的本地化,以中国用户的实际生活方式与需求作为产品研发的核心动力。科勒品牌150多年的文化积淀,让我们极具品牌竞争优势。如果能在文化表达上,将对中国消费者的人文关怀融入设计之中,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融合与共创。
以敢创之心,为生活创造渴望。“2025年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期待您的佳作,共同见证并推动属于这个时代的设计风貌。
相关知识
创造渴望的未来 | 深度对话“2025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评委
创造生活的渴望!2025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启动!
塑造生活,更创造渴望 |「設計拾贰人」解码“2025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
对话2021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获奖者
敢设计 创未来| 2023科勒住宅设计风格榜正式启动!
奖项速递 | 2023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年度优胜作品省区榜”揭晓!
奖项速递 | 2022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省区榜揭晓
获奖者丨2022科勒精选·住宅设计风格榜全国十强榜单发布
创造渴求的设计,科勒亮相设计上海2025
创造渴求的设计,科勒亮相设计上海2025 以敢创之姿 探索未来